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人盖房子考验的不是技术,是创造力

2017-02-07 莎莉 印度通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她随处可见的残破古迹流露着历时的沧桑,几人才能合抱的菩提树和大榕树接受着人们的膜拜并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印度城市里的民建风格各异,即便在同一个城市和街区,似乎也没有规划和统一的格调。在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居民区走一走,你会发现民宅的样式完全不统一,颜色不一,质地不一,就连层高都不一样。乍一看,哪是一个“乱”字了得!


当你把一个个建筑分开品味,才会发现,原来它们各有各的美丽,虽然不算移步易景,可也是各有千秋的。


今天主页君就带各位看看这些房子都是怎么盖得,要考虑来印度置购房产的各位就不要犹豫啦~


上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大理石镂雕建筑

 

 上图: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砖混民宅


上图:近些年开始流行的现代派民宅建筑


美国总统川普说:“印度小弟干的不错!”印度前首相辛格说:“印度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动运转的!”


这真的是体现在印度人盖房子的随意性上了。要盖什么样式完全随意,政府只是要求城市内楼房要三层以下,只要不占用马路,在你自己买的地上随便盖。这一点有些像中国农村的盖房方式。

 

随着印度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近年来,人们迫不及待地想改善住房的环境和条件。



房子怎么盖

经济充裕的房主,自己投资翻盖新房;而手里没有闲钱的房主也通过和小地产商合作的方式翻盖房子。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楼主把拆建的工作完全交给小地产商,根据协商原楼主可以得到两层楼或一层楼和数量可观的现金。


产商可以把剩下的几层楼出售变现。旧式独门独院的房产通常只有一层或两层高,而新式的单元楼却可以住四户人。从而,地产商做着只赚不赔的生意;同时,拥有旧房子的房主把拆房、盖房的费用和烦恼转嫁出去,唯独享受了住房的改善。

           

这种双赢合作,迅速地在新德里等大中城市蔓延,原本破旧的城市民宅逐渐展露出新颜。因此,在城市里几乎每条街巷都有在建的房屋。

 

(注解:印度政府要求城市住宅最多三层,是按照英国的习惯计算的三层;在中国相当于四层楼。因为,中国的“一楼”被印度叫做“底层”;而中国的“二楼”被印度叫做“一楼”。)

 

新建的民宅“拔地而起”,这里的“拔地而起”完全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有些房子根本不打地基就开始盖了房子完全按照主人的喜好来盖,有的采用欧式落地窗式风格,有的采用传统的大理石雕刻镶嵌风格,有的采用古朴园林石墙风格。无论是什么风格的民宅,都是由一个小小的家庭式的建筑队半手工式的盖出来的,有的甚至连地基都不打。我在震撼之余,很想把盖房子的过程记录下来。

 

盖楼神过程

正巧,我家对面盖新楼。旧楼的主人卡普尔老船长已经退休,他的孩子们都移民国外了,他本人也经常出国看望孩子们。一座老楼,半年时间都是空的。他是和地产商合作翻盖的房子。盖好的新楼底层作为私人停车层,其他三层除了老船长留用的一层,其他两层都由地产商卖掉了。我用了半年时间,记录下来了印度人的神盖楼过程。

 

  • 首先是三两个年轻的小伙子进驻工地,搭一个低矮的小窝棚。开始分隔功能区,垒搭承重墙和电梯间,同时一些高矮相同的木桩被立起来。在中国我们看惯了金属的脚手架,现在看到木桩充当支撑,感到有些担心哦!


上图:木桩支起一楼和简陋的窝棚


  • 随后不久,一些沙石运到了,三两个妇女带着四五个小孩子也到了,总算看到炊烟升起。白天,妇女和小伙子们搬沙石、做饭,小孩子们就在沙子堆旁边马路上玩。小孩子那么靠近马路的行人和车辆,也没有父母照看,看起来真危险!


上图:赤脚劳作,头顶搬砖的妇女         


  • 随着一些钢筋运到现场,工人们开始编承重梁。盖房子也到了第二个阶段,盖房的工人们终于有了一个遮挡风雨的暂时的楼顶。这个建筑队的唯一一台机械设备----一台混凝土搅拌机,也投入了工作。


  • 在浇灌了承重支柱之后,工人们开始了第一层隔断墙的修建。这个时候,看到妇女们头顶砖头,一次次上下楼,搬运砖。而那些有些技术含量的工作,比如垒墙,就是由男性工人来做的。图中坐在椅子上的是监工,建筑工人和孩子都是直接坐在地上的。

 

上图:一楼建设中             

      

离乡不离家

和中国正规的建筑工地相比,这里显得简陋而不正规。可是,我偏偏喜欢这种几家人边过日子边干活的建筑方式。这算是“离乡不离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吧!


在中国的正规建筑队里,壮年劳力离开家乡,一去就是一年,甚至更久。不但家人得不到照料,而且,众多成年男子离开妻子,性生活不能得到满足,也造成了潜在的健康威胁,并产生某种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些年轻的生命奉献给城市以高楼大厦,城市却还之轻蔑和警惕。


在印度,这些建筑家庭不是社会底层的人,他们是有手艺的工匠,高于贱民阶层,也能得到一定的尊重。


建筑工地妇女工作现状

不得不提的是建筑工地里的妇女们,她们勾画了建筑工地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她们身着鲜艳的沙丽,生动而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小小的建筑工地里。时而炊烟升起,时而洗好的衣服晾出来,时而她们头顶着十几块砖稳稳地迈着婀娜的步子。她们少有时间照料孩子,但总是能在孩子顽皮的时候出声呵斥。

         

在建筑工地,妇女的劳动强度绝对不逊色于男子。但印度人有一种特有的乐观和宿命,她们似乎不觉得辛苦,觉得这是她们的命运,只有好好做本分的事情,来世才能有更好的归宿。

        

这种家庭作坊式的建筑工地里,最缺失的是机械设备,原始的手工盖房方式,使得劳动强度超过妇女生理的负荷,常年以往,使得她们的健康总处于边缘状态。

                                             

 上图:我家后巷里抹水泥的妇女                          

建筑工地里的孩子们

当冬日的暖阳照在沙堆上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带孩子到工地边上玩沙子。建筑队里的小孩子们总会笑着远远的看着。当我们送给他们一些零食、衣服的时候,他们害羞又惊喜的笑着。

 

印度的儿童节是11月14日, 而不是六月一日。那天,我整理了儿子的旧玩具和毛绒动物,带着他开车到周围的几个工地,送玩具给工地里的小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抱着毛绒熊那个小姑娘,她脏兮兮的小脸上迸发出灿烂无比的笑容,照亮了我的一天。

 

上图:建筑工地里的孩子

 

筑工地里的孩子的营养、安全和教育问题非常严峻。孩子们常年在室外自由活动,没有鞋子和应季的衣服,营养不良和饮食卫生长期困扰着孩子们的成长。


因为父母工作地点的不确定性,工地里的学龄儿童基本不会入学,家长无暇教育和照看他们,往往小孩子就在工地里玩耍,大一些就和父母一起开始劳作。因为缺少文化教育,孩子们长大后的出路也就被局限住了,孩子们的天赋和潜能从无机会被挖掘,真的很令人惋惜。

 

我家对面的楼还在继续盖,当底层的楼顶盖好后,建房的速度开始减缓。工人们不再夜以继日的干活,而是,不急不忙的慢慢盖。大概是有了房顶后有了安全感,也是因为水泥干燥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缘故。

 

上图:2楼建设中

 

上图:建筑工地的妇女和儿童

 

我家对面的这个楼占地大概是300平米,每层出房可以达到3室2厅3卫。这样的一个单元在地点中上等的街区,价格在人民币250元万左右。如同世界其他正在膨胀的城市,停车位短缺是难题,而新楼的功能区划分比较合理,它把整个底层作为私家停车场和活动区。新建楼房不少都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上图:楼房完工

 

一个由10来个工人组成的家庭作坊式的建筑队,竟然在半年时间内手工盖好成了一座楼! 虽然没有地基,也无需像中国北方那样安装采暖设施,我的三观还是被印度人刷新了。

 

题外话:印度人除了手工作坊式的盖楼,还有超级奇葩的拆楼哦。人工拆楼的时候,人站在楼上,拆自己的脚下,怎么看都悬。是不是?

 

上图:印度神一般的拆楼

 


本文为印度通编辑部原创作品,,任何自媒体及个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转载(包括注明出处),免费平台欲获得转载许可必须获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台书面授权。任何将本文截取任何段落用于商业推广或者宣传的行径均为严重的侵权违法行为,均按侵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戳一下链接阅读编辑部往期精彩文章~

食谱|回家过年一道咖喱让亲朋好友怀疑吃了假印餐

印度八大令人误解元素,《大闹天竺》全占了

过年带11件印度伴手礼回家,让你在亲戚朋友中脱颖而出

沙鲁克汗商业模式新片再难吊起粉丝胃口?你还会为老套宝莱坞电影买单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